基金会会旗借力潜爱大鹏在台湾顺利入海~
6月12-15日,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长期资助支持的珊瑚保育项目——“潜爱大鹏”携手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应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邀请赴台交流。这次“戊戌蒲月台湾行”以增进两岸珊瑚礁近海生态保育工作了解为目的,让两岸距离拉近,来日持续携手维护海洋环境永续繁荣。
台湾一行让我们收获了友谊与美景,
海洋生态保护现状又让我们陷入思考。
基金会八月采访潜爱大鹏秘书长夏嘉祥,
了解了有关潜爱大鹏的点点滴滴。
跟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潜爱大鹏,
扑通入水!
戊戌蒲月台湾行
龟山岛海底热泉
珊瑚与螃蟹共眠
29秒小视频:海底热泉动物生态圈,美不胜收!
视频/ 潜爱大鹏
龟山岛介绍
龟山岛是台湾境内唯一露出水面的活火山,目前仍有温泉、硫气空等或火山活动。这里的海底温泉酸度极高(pH值1-4),但却生活着一群“热锅边的螃蟹”,靠热液喷口杀死的浮游动物落下的“海洋雪”为生。潮水静止时,就是怪方蟹大军出来觅食享受天上掉下来的飨宴的时候!
龟山岛虽然风景如画,但海底热泉冒出来的硫磺味其实浓烈难闻。就是在这里,十人小队两次潜水捞出了约5公斤重的渔网。5公斤不重,但细密坚韧的渔网散落在海洋里对珊瑚礁是致命的:它们随着海浪滚动,一根根地割掉珊瑚礁。而在深圳外海,被遗弃在海里的渔网甚至可达几公里长。
“我们潜爱大鹏一开始只种珊瑚,后来发现不行,种下去的珊瑚一年存活率仅有57%,往后只会更低。”夏秘书长如是说。
人类干预的另一大表现就是污染沉积。珊瑚的70%能量来源来自于其身上虫黄藻的光合作用,因此对泥沙沉积物特别敏感。作为低等腔肠动物,珊瑚无法移动,只能分泌黏液包裹泥沙等待海浪冲走,否则无法光合作用就会导致白化死亡。这也导致了一种怪象:在深圳香港一带海域,生长缓慢、易脆的十字牡丹反而因为其特殊构造抗泥沙而得以幸存,成为优势品种。
在深圳水质较差的海域,十字珊瑚是优势品种
照片/ 潜爱大鹏
珊瑚保育与商业开发
人类工程泥沙倾泻堆填对珊瑚礁也有影响
照片/ 潜爱大鹏
无独有偶,台湾在探索如何维系珊瑚保育与商业开发之间平衡的尝试上也走过不少弯路。红珊瑚作为一种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备受追捧的有机宝石,生长速度及其缓慢,10年才长1厘米,被视为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而过去几十年间,台湾积极开发红珊瑚产业,在极盛时超过世界50%的产量,这在商业上似乎无可厚非的选择却在生态上导致了红珊瑚的濒危。
13秒小视频:鼻头龙洞夜潜
照片/ 潜爱大鹏
所幸海洋的美丽尚未消失殆尽。在龙洞湾鼻头角,潜水员们在海底天地间发现了盎然生机。如何在维系商业开发与珊瑚保育之间取得有机平衡,仍是需要人类共同探索与思考的命题
八爪鱼很生猛哦!
潮境公园,观潮间带
检测潮间带
照片/ 潜爱大鹏
在潮境公园,潜爱大鹏一行了解了当地海洋生物馆针对学生开发的潮间带课程,并分析如何与自身已有的潜爱课程融会贯通。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台湾达百米长的潮间带,深圳的潮间带往往因为被人为开发而仅剩3-4米长。
潮间带介绍
潮间带是海水涨潮到最高位(高潮线)和退潮时退至最低位(低潮线)之间,会曝露在空气中的海岸部分。潮间带可以缓冲海浪直接冲击陆地的力量,如果潮间带太窄太小,大浪将对陆地造成大破坏。潮间带也是我们亲近海洋时,最先接触的地方。海边丰富的生物,也是自然教育最佳教室。但是,它也是最容易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海边废土及垃圾的倾倒,污水、废水污染,都让潮间带生物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深圳大梅沙便是其中一个例子。为了给市民提供沙滩游乐场地,原来岩质较多的大梅沙在90年代时期被炸平堆沙,如今已成知名沙滩,但囿于原地形条件原因每年仍需大量政府投钱补沙。
海洋大学,课堂交流
“Kahoot!”游戏性教育平台应用于海洋保护教育
照片/ 潜爱大鹏
在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教育中心,当地教员分享了一种应用互联网思维的新型教育模式。通过挪威的一家名作“Kahoot!”的游戏型教育平台,老师得以将海洋知识嵌入寓教于乐的众人参与选择题竞赛中。在活泼轻松的音乐里,学生被推动着迅速进入状态,调动知识储备回答问题,并最终在排名榜上一决高下。
潜爱大鹏 x 基金会对话
2018年是基金会资助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潜爱大鹏”),共同推进珊瑚保育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第三个年头。“潜爱大鹏”创始人夏嘉祥先生Morgan前身也是多年海洋保护志愿者,并最终选择投身于珊瑚保育公益事业。在与基金会的访谈中,他向我们坦诚地分享了对珊瑚保育的见解、潜爱大鹏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考虑。
Q: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潜爱大鹏”的现状吗?
A:首先非常感谢基金会一直以来对潜爱大鹏的支持,你们也是我们第一个资助单位。目前我们有两个核心项目:“潜爱课堂”和“百米珊瑚海”。前者主在志愿教育,我们带领志愿者进入小学免费提供海洋珊瑚保育教育;后者是实地保护,我们制作了一套视频,引导潜水志愿者队伍对长100米、宽10米的珊瑚区域进行年度持续维护及数据检测。以5名全职人员为基础,我们已经有超过两千多名注册志愿者,其中1/3是潜水员。“潜爱课堂”也成功地做到了百分百覆盖大鹏半岛九所小学,受海洋生态环保课程教育部门推荐。仅仅从去年9月到今年5月,我们就上了345堂课。此外,我们还花三年打磨出了浅显易懂的《珊瑚保育教学手册》。
Q:目前你们主要面临什么主要困难和挑战?
A:跟其他公益活动一样,往往花钱的人不是享受的人。目前潜爱课程是我们主动免费给学校提供的,我们先教志愿者,然后再让志愿者入校教学生,如此这般已经努力承担了2-3年了。尽管受益者是学生,但我们很难从客户端(学校、学生)那边收取课时费,甚至学校自身也不一定特别感兴趣,因为学校体制内首要关注的是学生升学而不是珊瑚保育教育。都是试课了之后,学生喜欢才得以被允许继续的。所以如果要让这个成果规模化地持续下去,我们是需要政府买单的。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志愿者培养体系的问题。目前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名志愿者,他们进来以后我们能如何培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自发参与甚至开展有关项目?这需要一个沉淀体系。我们想请台湾的荒野社团过来跟我们分享经验,但目前还是因为缺乏资金而暂时搁置了。
Q:听上去确实很不容易,那么你对潜爱大鹏的未来有什么展望呢?
A:海洋保护不仅需要科学家的论文研究,还需要更多普通人的落地参与。现在我们结合了海洋知识教育和浮潜课程作为产品,所以也出现了有私立学校积极报名的情况。希望未来等市场变得更为成熟时,学生作为客户端也会变得更主动需要这个课程,不仅能满足学习知识的好奇心,还能获得潜水技能。
另外,除了台湾,潜爱课堂也受到了香港浸会大学的关注。同样的内容,我们可以凑齐粤语讲师去香港授课。未来我们想做英文版的潜爱教堂,邀请两岸三地以及东南亚沿海潜水国家地区的中小学讲师前来接受培训。海洋保护是跨国界的,这也符合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团结不同资助单位,包括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万科和阿拉善等一起发力推进这个尝试:亦文亦武,文做海洋教育培训,武做海洋生态保护。
作为北上广深中唯一拥有完整海洋生态体系和难能可贵的近海珊瑚礁群落的城市,深圳一直致力于积极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城市。潜爱大鹏的台湾交流之行已经圆满结束,但两岸海洋生态保护的交流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