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合作”是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和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为促进有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共同开展的次区域合作,是六国联手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促进南南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对所在区域的繁荣与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2016年3月23日,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成功举行,标志着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在该会议上:
发表了《三亚宣言》和《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
通过了45个早期收获项目联合清单
确立了“3+5合作框架”
2018年1月10日,有关机制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金边举行。会议发表了《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和《第二次领导人会议金边宣言》,以及《第二批合作项目清单》和 “六个优先领域联合工作组报告”,确定将 “3+5合作框架” 升级为 “3+5+X合作框架”,重点在水资源、产能、农业、人力资源、卫生医疗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澜湄合作由培育期迈入成长期,为促进本地区发展和六国人民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澜湄合作”机制框架下,自2017年起,我们围绕环境卫生与医疗健康、能源合作与可持续发展、青年教育与文化交流等领域,持续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落地实施了一系列“深系澜湄”公益民生项目。
“深系澜湄”项目被写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其中,“朗朗之声聆听无界”耳聋基因检测及助听器援助项目荣获第二十届深圳关爱行动“十佳创意项目”
项目集群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起点,向位于非洲、大洋洲等地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拓展,形成“深系澜湄+”品牌项目,致力于帮助当地谋发展,为当地人民做好事,搭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民心相通、互利共赢的桥梁。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合作,自2017年起为湄公河国家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官员、机构代表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共计200余人组织举办7期专题考察培训,交流经济特区设计规划、招商引资、产业集聚、人才配套等方面的“深圳经验”。
联手万科公益基金会、深圳市知名创新光伏企业,与湄公河国家政府和民间公益机构在当地共同试点引进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应对湄公河国家部分地区发电量不足、供电设施缺乏、居民用电成本高的挑战。2017年至今,项目在柬埔寨、缅甸2个国家已经或即将落地900个案例,直接受益人达24000人,总装机额达到300套,提供共计7万瓦时的电量,实现减排35.4吨二氧化碳。在显著改善民生之余,推动了相关国家实现“廉价和清洁能源”及“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两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国内外各方支持下,太阳村正朝着本地化、社会化、规模化的方向继续前进。
支持深圳市余彭年慈善基金会“出海”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在柬埔寨进行了17次白内障患者筛查活动,为其中符合手术条件的150名患者提供免费手术,并为500名受视力问题困扰的居民配备屈光镜,帮助澜湄国家地区的贫困眼疾患者重获光明,促进实现良好健康与福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