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了解
“中国-老挝青年科技文化交流营”
自2017年以来,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在深圳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的指导下,在“澜湄合作”框架下创新设立“深系澜湄”项目集群,联合深圳企业、社会组织、学校、青年等民间力量持续在环境卫生与医疗健康、能源合作与可持续发展、青年教育与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并不断深化多个领域的公益民生项目,已向柬埔寨、缅甸、老挝三个国家捐赠医疗、环保、能源、教育、体育与日常生活等六大类物资,受惠人群超过24,000人。
“深系澜湄”旨在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及“澜湄合作”框架,让深圳特区建设经验为湄公河国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启发,让深圳产品优势和先进技术为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积极变化。2023年10月,项目被写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
作为“深系澜湄”项目集群的又一重大实践,2024年7月21日至28日,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秘书长李丹,与深圳智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希光、余彭年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梅鑫、赢家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柴琳林,以及来自深圳红岭中学的教师代表和大湾区的青少年志愿者们在老挝万象开展“深系澜湄”——“国际志愿者在行动·点亮澜湄:中国·老挝科技文化交流营”,旨在为老挝中小学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和饮水安全提供物资和智力支持,同时带领大湾区青少年参与国际公益和民间外交,实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和“澜湄合作”等发展战略,为深圳参与澜湄合作注入青年创新力量。
此行期间,恰逢第57届东盟外长会及系列会议在老挝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中国、俄罗斯、老挝首次三方外长非正式会晤,先后会见印度、俄罗斯、日本、英国、韩国、欧盟、菲律宾、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展示了中国积极推动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促进区域安全稳定,深化经济一体化及人文交流的坚定决心。因此,基金会此行也受到了老挝当地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老挝《万象时报》报道科学示范课授课情况
左右滑动查看:老挝官媒VientianeMai及《万象时报》对基金会捐赠及会康村公益活动现场进行报道
见证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
7月22日,基金会青年志愿者代表团一行参观了中老铁路的重要站点:万象站。中老铁路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是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通过实地考察,青年们深入了解了中老铁路对于促进两国互联互通、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的重要作用。
观察中老合作经贸区之典范
7月22日,基金会一行参观了位于万象市郊的塞色塔综合开发区。塞色塔综合开发区由云南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老挝万象市政府共同出资组建的老中联合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开发,是中老两国政府共同确定的国家级合作项目,是中国在老挝唯一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通过与园区管理者和企业代表的交流,青年们了解了中资企业在老挝的投资营商环境、产业方向以及在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将于秋季入学北师港浸大的陶实同学随基金会来到老挝,他向基金会分享道,老挝劳动力相对廉价,地价也相对低廉,这意味着老挝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开发区仍面临老挝传统劳动力结构市场存在的问题,即产业工人群体缺乏、农耕社会意识浓厚、佛教宗教社会压抑体系等等社会特质,这些是他认为开发区未来发展需重要考虑的因素。
“如何解决开发区内先进产业结构发展需求与老挝原始农耕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成为开发区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这对我们如何利用好老挝这一“万象之国”与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规划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商业与社会责任并行的新地标
7月23日,基金会代表团参观由北隆赞湖综合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北隆赞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的万象国际商业旅游中心(简称“万象中心”)。成员们带着对万象中心的好奇心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特别关注了万象的商场与中国的商场有何不同之处,以及售卖的商品有哪些特色。
参观结束后,北隆赞湖公司的负责人与代表团进行了交流,并邀请了老挝万象图书节创办人MANA博士分享了在万象中心举办公益图书活动的目的和意义。MANA博士解释说,这样的活动旨在提升公众对于老挝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并激发更多人参与到教育公益事业中来。
在分享会上,随基金会一同访问老挝的深圳外国语学校的初一学生辛奕慧也积极地表达了她的想法,她希望可以通过创作绘本的方式,帮助老挝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
跨越国界的绿色希望
7月23日,青年志愿者们走进老挝-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旅途。位于万象市郊的这片绿洲,迎接他们的是一片宁静的绿色海洋,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清香,夹杂着些许期待和兴奋。园区内,悠闲的猫咪和欢快的小狗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生机。
负责接待大家的是熊周权老师,一位自2010年便在老挝扎根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在熊老师的带领下,志愿者们走进田间地头,细致地了解各种特色植物的生长情况。在他的指导下,成员们亲手尝试了作物嫁接技术,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为了让每位同学生都更清晰地了解到华大基因在老挝的发展建设,熊老师特意购买了蓝牙麦克风,他的声音在田野间清晰回荡。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志愿者们见识到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还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农业科研工作的辛苦与价值。熊老师的个人经历尤其令人敬佩——从学习老挝语的艰难开始,到如今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为当地农业发展贡献力量。他的故事,仿佛一股暖流,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个年轻人。澳门科技大学国际传播专业的大一学生张润蕾向基金会表示,熊老师的坚持与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她。她认为,这种精神不仅值得学习,更应被广泛弘扬。
“电”亮澜湄万家灯火
7月25日,青年志愿者们参观由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与老挝国家电力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老挝国家输电网(EDL-T)。在考察期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大二学生程敬策提出了关于老挝当前最急需的物资及中资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等问题。
老挝国家输电网的代表详细解答了这些问题,并介绍了他们在老挝的公益项目,这些活动旨在通过不同主题、多种形式务实地帮助当地社区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体现了老挝国家输电网对环保、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的承诺,同时也让代表团志愿者更好地理解了ESG对于企业海外投资布局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对中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此次“深系澜湄”——“国际志愿者在行动·点亮澜湄” 中国-老挝科技文化交流营架起了中老人民相互理解的友谊之桥,也展现了中国企业和社会力量配合国家总体外交践行国际责任的使命和担当,同时也增进了青年对国际公益、民间外交,以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和思考,激发了未来一代贡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项目背景
共享经济特区建设经验-澜湄国家产能与投资合作促进活动·深圳站
湄公河光明行-联合国内医学机构、公益组织,助力柬埔寨减少因眼科疾病引起的因病致贫现象
湄公河太阳村-联合国内企业、环保组织、国外政府为柬埔寨、缅甸的村镇家庭和公共区域提供太阳能离网发电解决方案
湄公河青骄行动——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向老挝皮瓦中学捐赠物资一批
中国驻老挝使馆代办王畅、老挝红十字会会长佛透尼·孟巴共同出席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援老挝红十字会耳聋基因检测及助听器援助项目启动仪式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About SFIEC
关于我们
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于2014年12月成立,是中国首批以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助力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非公募公益基金会。基金会致力于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助力深圳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全球治理。
成立9年来,基金会聚焦民间国际交流合作,打造了 “深系澜湄”项目集群、“CityPlus城市+”平台项目、Value Plus中国(深圳)社会组织“走出去”能力建设与交流合作平台、“深士”系列活动、助力企业国际化、参与国际合作伙伴公益项目等一批富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板块,促成国际交流合作活动1000余场次,覆盖经贸、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环保、友城等8大领域,对外交流足迹遍布6大洲,35个国家,100多座城市。
END
关注我们,见证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历程
合作请垂询 📧 sfiec@sfie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