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以来,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在深圳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的指导下,在“澜湄合作”框架下创新设立“深系澜湄”项目集群,联合深圳企业、社会组织、学校、青年等民间力量持续在环境卫生与医疗健康、能源合作与可持续发展、青年教育与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并不断深化多个领域的公益民生项目,已向柬埔寨、缅甸、老挝三个国家捐赠医疗、环保、能源、教育、体育与日常生活等六大类物资,受惠人群超过24,000人。
“深系澜湄”旨在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及“澜湄合作”框架,让深圳特区建设经验为湄公河国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启发,让深圳产品优势和先进技术为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积极变化。2023年10月,项目被写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
作为“深系澜湄”项目集群的又一重大实践,2024年7月21日至28日,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秘书长李丹,与深圳智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希光、余彭年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梅鑫、赢家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柴琳林,以及来自深圳红岭中学的教师代表和大湾区的青少年志愿者们在老挝万象开展“深系澜湄”——“国际志愿者在行动·点亮澜湄:中国·老挝科技文化交流营”,旨在为老挝中小学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和饮水安全提供物资和智力协助,同时带领大湾区青少年参与国际公益和民间外交,实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和“澜湄合作”等发展战略,为深圳参与澜湄合作注入青年创新力量。
此行期间,恰逢第57届东盟外长会及系列会议在老挝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中国、俄罗斯、老挝首次三方外长非正式会晤,先后会见印度、俄罗斯、日本、英国、韩国、欧盟、菲律宾、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展示了中国积极推动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促进区域安全稳定,深化经济一体化及人文交流的坚定决心。因此,基金会此行也受到了老挝当地主流媒体及广东广播电视台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老挝官媒 VientianeMai
老挝官媒VientianeMai报道基金会捐赠及会康村公益活动
万象时报
《万象时报》报道科学示范课授课情况
《万象时报》报道基金会赴会康村公益活动
广东卫视《丝路汇客厅》
感悟深系澜湄
共筑友谊桥梁
本次交流营由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澳门科技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校,以及深圳红岭中学、深圳湾学校、太子湾学校等中小学的大湾区青少年学生代表共同组成。此次交流营不仅为皮瓦中学的科学科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在大家心中种下了国际友谊与合作的种子。随行的青年志愿者们都表示,此行颇受触动,感受到了民间外交的重要意义,并希望未来能够投身公益事业。
01
程敬策 -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在出发前,我周围的人们对老挝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网络上的片面信息,带有些许偏见。但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与这里的人们交流互动后,我深刻感受到他们的淳朴与热情,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帮助的真诚感激,这些都让我深受触动。
我希望通过为皮瓦中学搭建科技教室,给这里的同学们开启一扇了解先进世界的窗口,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力。在皮瓦中学参与科技教室的建设过程中,我不仅与同学们共同学习成长,更在无数次的尝试与挑战中学会了耐心与坚持。特别是在为皮瓦中学安装并介绍3D打印软件的过程中,我投入了大量精力,只为确保他们能够操作体验这一技术,进而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这次老挝之行让我收获颇丰,既帮助了他人,也成长了自己。
02
陶实
北京师范大学 - 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教育意义重大并且体系深刻复杂,直接对接学生的个体人格,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并且影响深远。我们一行人也来到了皮瓦中学,展开了三堂课程的交流活动。在面对我们之前鲜有接触过的老挝同龄同学时,我们不免显得些许慌乱。经过老挝语的翻译,我们不能确定他们是否理解我们的全部意思,不禁怀疑我们是否足够有吸引力,讲述环节略显纠结平淡。但是到了互动和操作环节,中老同学共同操作机器狗,共同制作木工大象、中老国旗,大家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这些笑容真的能跨越语言的障碍,直击每个人的心底。我不禁思考,在这些笑容之中是否就藏着教育的真谛,在切实的体验中是否能获得真正的启蒙?
看到课堂上共创的作品,大家的眼睛熠熠闪光,我热泪盈眶,我们所追问的意义于价值正在被我们创造。也许教育就是这样,需要根据所描述的对象不同而适当的改变策略,但是不变的是人的主体地位永远不曾丧失,那珍贵的人文主义亘古不变。
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之下,没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不出国,就出局”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在关注所谓主要国家的发展逻辑时,我们也不能遗忘小国家的“小传统”,争取用更全面包容的视角看待世界。
03
张润蕾 - 澳门科技大学
我最大的感触,莫过于视角的悄然转变。以往参加其他的出海活动,我们的目光多聚焦于青少年成长的点滴。而这次国际志愿者活动却让我成为了积极的输出者,与企业、老挝红十字会成员、老挝的师生及校长们深入交流,这样的身份转换让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尤其难忘的是随老挝红十字会深入乡村的公益活动。我曾参与过捐赠类的公益,但那时往往因缺乏对受赠者的深入了解,所赠之物未必能精准对接其真实需求。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明白,实地考察与探访是何等重要——它让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真正体会受助者的所需所急,让援助更加贴心有效。
此外,我深刻感受到我们团队的温暖与凝聚力。在这个集体中,无论年龄、身份如何,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拥有共同的语言和话题,相处得极为融洽。这份跨越界限的情谊,让我收获了众多真挚的朋友,也让我倍感珍惜这次难得的相聚时光。
04
石栩林
深圳市珊蒂泉外国语学校
作为科技展品组的成员,我们在授课时遇到了挑战,需要努力将复杂的科技理论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解释,希望他们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科技的魅力。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明白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同时,我了解到老挝以农业为主,科技发展相对滞后,这让我意识到每个国家的发展路径都是独特的。我也很高兴看到老挝正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相信这将为老挝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希望未来中老两国能在科技领域有更多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与发展。
05
白雪娇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在这次旅程中,我有幸加入了一个多元而充满爱的团体,与一群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并肩前行。在老挝的日子里,老挝人民的平和与幸福感深深感染了我,中老两国人民之间的这种相互依靠、信任与给予,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坚信,助人即是自助,是最美的成长之道。
此次志愿活动,让我亲眼见证了老挝人民的善良与纯朴。我深信,这份善良正是源自于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深深满足与幸福感知,使得他们能够将感激与情感置于物质利益之上,慷慨地给予他人。
我希望能将这份感悟铭记于心,继续保持倾听、理解与接纳的态度,用更加饱满的热情与能量去关怀这个世界,为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06
李榕晟 - 深圳湾学校
在参观南方电网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家企业还在老挝开展了很多公益活动。比如援助乡村学校的项目、铺设电线、为贫困学生提供学费支持等。我意识到,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除了追求经济效益外,更应当关注环境保护、社会公益,为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老挝,我更关心和留意观察老挝生活场景、超市、还有售卖的物品和中国的不同,但其实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大差异。虽然老挝和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当我们看到那些熟悉的商品时,就会感觉到一种亲切和连接。
07
辛弈慧 - 深圳外国语学校
作为科技展品组的组员,我们是第一个进行科学科技授课的小组。虽然我们的展示中动手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但我们精心设计了丰富的互动环节,旨在通过趣味横生的方式,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科技知识。
在授课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我们展示的科技展品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惊讶,反而更多的是一种好奇与探索的眼神。这让我意识到,或许皮瓦中学的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不少科技知识。同时,我也留意到学校的硬件设施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特别是操场设施的相对简陋。这让我思考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虽然条件有限,但皮瓦中学的学生们依然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这让我深受感动。
08
刘子玉 - 深圳中学
我对老挝的初印象是,这是一个节奏相对松弛的国家,尽管其经济情况并不十分乐观,但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城市化空间。我们在市中心接触到的学生们生活水平普遍处于中上,他们都手持着不错的手机。然而,在参与郊区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一些学校的设施简陋,课桌破旧,这反映出人均收入不均的现实问题。在旅途中,我注意到许多中国公司在老挝的活跃身影,让我感受到中老两国之间深厚的友谊与合作。
这是我第一次踏足海外发展中国家,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与挑战,同时也拥有着无限的希望与可能。
09
谢哲予 - 深圳大学附属创新中学
在与皮瓦中学一名同学的交流中,我得知她梦想成为一名医生,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然而,家庭的经济状况可能无法支撑她完成医学学位的学习。而在中国尤其是深圳这样的城市,许多青少年或许从未意识到这样的挑战与困境。
未来,我希望能更多地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有梦想、有追求的同龄人,让他们也能有机会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10
柴知辰 - 蛇口太子湾中学
这几天在老挝,我深刻感受到了这里人民的热情与对知识的渴望。在协助搭建科技教室时,学生们对我们带来的各种模型器材充满了好奇,不断向我们提出各种问题,那份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让我深受触动。
在科技授课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耐心的重要性。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学生们对科技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需要耐心地解释每一个概念,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传授知识,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珍惜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机会,也让我更加明白教育工作的意义所在。
11
冉明涛 -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在老挝,这里已经能看到现代生活的痕迹,比如外卖平台和线上支付,但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对老挝的援助,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提升上,而科技前沿领域的合作涉及较少,这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让我们窥见了国际合作的广阔布局与深远考量。
在踏上这段旅程之初,我对“公益”二字的理解尚显浅薄。然而,通过参与基金会精心安排的工作坊,以及这一周的亲身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公益事业的复杂性与系统性。特别是工作坊中对于演讲能力和ESG相关知识的培养,起初我或许有些不解其意,但随着行程的推进,我逐渐意识到这些训练是帮助我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公益项目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去。
总的来说,这次经历让我对公益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看到了老挝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此次“深系澜湄”——“国际志愿者在行动·点亮澜湄” 中国-老挝科技文化交流营架起了中老人民相互理解的友谊之桥,也展现了中国企业和社会力量配合国家总体外交践行国际责任的使命和担当,同时也增进了青年对国际公益、民间外交,以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和思考,激发了未来一代贡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项目背景
共享经济特区建设经验-澜湄国家产能与投资合作促进活动·深圳站
湄公河光明行-联合国内医学机构、公益组织,助力柬埔寨减少因眼科疾病引起的因病致贫现象
湄公河太阳村-联合国内企业、环保组织、国外政府为柬埔寨、缅甸的村镇家庭和公共区域提供太阳能离网发电解决方案
湄公河青骄行动——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向老挝皮瓦中学捐赠物资一批
中国驻老挝使馆代办王畅、老挝红十字会会长佛透尼·孟巴共同出席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援老挝红十字会耳聋基因检测及助听器援助项目启动仪式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About SFIEC
关于我们
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于2014年12月成立,是中国首批以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助力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非公募公益基金会。基金会致力于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助力深圳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全球治理。
成立9年来,基金会聚焦民间国际交流合作,打造了 “深系澜湄”项目集群、“CityPlus城市+”平台项目、Value Plus中国(深圳)社会组织“走出去”能力建设与交流合作平台、“深士”系列活动、助力企业国际化、参与国际合作伙伴公益项目等一批富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板块,促成国际交流合作活动1000余场次,覆盖经贸、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环保、友城等8大领域,对外交流足迹遍布6大洲,35个国家,100多座城市。
END
关注我们,见证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历程
合作请垂询 📧 sfiec@sfiec.org.cn